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症状诊断 > 近期买鸡买鸭小心传染这种病已有多人中招
近期买鸡买鸭小心传染这种病已有多人中招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育学园紧急提醒
过年前买鸡买鸭
小心感染这种病
和流感很像,千万别耽误!
(一定要转发提醒家里人)
据半岛晨报报道,绍兴一七旬老伯在购买现宰鸡鸭后,出现了高烧不退、咳嗽等症状。
经检查,让该老伯患上肺炎的不是流感,而是“鹦鹉热”!
有网友表示,自己的家人也在买现宰鸡鸭时感染过鹦鹉热,甚至还进了重症监护室!
除了现宰鸡鸭,散养的土鸡、土鸭也可能携带“鹦鹉热衣原体”。
之前荔枝新闻就报道过:一男子因吃朋友送的土鸡感染鹦鹉热,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险些丧命...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菜,咱们一定要小心!
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说什么是鹦鹉热?怎么避免感染到鹦鹉热?会不会人传人?......
01
什么是“鹦鹉热”?
它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因为最初多在赏玩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得名“鹦鹉热”。
主要宿主是禽类,后来发现其他鸟类(如鸭、火鸡、鸽子、海鸥等)也可作为“鹦鹉热”的传染源,所以又称为“鸟热”。
图源:医院感染团队-二代测序报告
事实上,“鹦鹉热衣原体”可以感染17种哺乳动物及余种禽类,常见的哺乳动物如牛、马、猫、啮齿类等也是这种病毒较为少见的宿主。
年就曾有一个39岁的女士,因在宠物店“吸猫”,感染“鹦鹉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不过,绝大多数的“鹦鹉热”患者都是通过禽类接触感染的,还有少量是鹦鹉传染给人的病例。
所以,咱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以及最需要注意的,还是鸡鸭鹅这些家禽。
02
“鹦鹉热”高发区
以及易感人群
“鹦鹉热”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家禽或鸟类的人群,活禽市场、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鸟类集散地等都是鹦鹉热的“高发区”。
这里还要提醒各位家长,过年遛娃的时候,有些儿童动物乐园会有“喂鸟区”,里面充斥着各种鸟类的粪便。
如果里面有携带鹦鹉热病毒的鸟类,孩子很容易被感染,带娃去这类场所时也要多加注意~
人感染”鹦鹉热”的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1-2周,长者可达4周。常见症状有: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呼吸困难。多见39℃以上的高热,且高热不退,还可能会伴随消化道的症状如:呕吐、腹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肺炎、心内膜炎和脑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怎么样,是不是和流感、新冠很像!所以我们就医时,如果有鹦鹉或者其他鸟禽类饲养、接触史等信息,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鸟类感染“鹦鹉热”的症状?
鸟类感染后,有些可能会没有症状,有些可能会致死。鸟类常见的感染症状有:腹泻、精神不佳、羽毛凌乱、没有食欲、流眼泪或流鼻涕。如果家里养鸟,发现鸟儿有这些症状,要注意卫生与清洁,谨防被传染。03“鹦鹉热”的传播途径?“鹦鹉热”通常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蔓延这点大家不用太担心。鹦鹉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经呼吸道传播
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的粪便,或是在鸟类聚集地吸入混有病原体的空气。
接触禽类的排泄物或者渗出物传播
直接接触鸟类粪便或宰杀禽类、给鸟类拔毛时感染。
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传播
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啄伤或抓伤时感染。
鹦鹉热目前没有可供预防的疫苗,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在高发期或者高发地区,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禽类及排泄物,一般都不会被感染。04“鹦鹉热”如何治疗?有特效药由于“鹦鹉热”症状很像流感,一般人出现症状后首先想到的都是感冒或者病毒感染。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用药,会治疗效果不佳,从而耽误病情,引起更加严重的症状。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表示:“如果确诊了鹦鹉热,首选抗生素治疗,我们建议将四环素类药物作为鹦鹉热的一线治疗方法,比如「多西环素」。”
如果是孕妇或8岁以下儿童,则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一般情况下,正确用药后,大多数的感染者都可以很快好转。这里再次提醒大家,近期如果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记得回忆一下有没有接触过鸟类或家禽,避免误诊情况的发生~“鹦鹉热”这种病虽然不是常常听到,但它绝不是个罕见病,冬季和春节都是高发期。去年3月份就有过一波高峰,多个省份报道多例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患者,引得各地疾控也纷纷提醒。安全起见,近期购买家禽,还是建议大家去超市、大型市场等正规渠道,购买大品牌的规模养殖的家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健健康康过个好年~最后,别忘了“三连”一下,提醒亲朋好友!参考资料:[1]钱江晚报《杭州女子烧到40℃!不是甲流,不是感冒,吃药没用!“元凶”竟在家中》[2]健康时报《多地出现鹦鹉热患者,专家:首选抗生素治疗》[3]图片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授权转载:原创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