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症状体现 > 消化道出血相关检验
消化道出血相关检验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bleeding)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轻者可无症状,临床表现多为呕血、黑便或血便等,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至回盲部出血为中消化道出血,回盲部以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下消化道出血。
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病因和捉摸不定的出血部位时,病史与体检对于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基于此,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获得客观证据,才能高效完成诊断。以下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
急、慢性消化道出血后2~5h可引起WBC升高,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降低,减低的幅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Hb进行性减低是持续出血的证据。急性大出血3~4h内Hb、RBC、HCT可无减低,甚至升高。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出血后短时间内可暂时出现大细胞贫血,外周血可见嗜多色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出血1天后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开始升高,4~7天达高峰,最高可达15%,逐渐降至正常。若再次或反复出血,Ret可再次或持续增高不降。活动性出血后2h血小板(Plt)开始升高。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后粪便呈柏油样,显微镜检查多无异常或偶见残缺的白细胞核,大便隐血(OB)阳性;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多为果酱色、鲜红色,可见大量RBC,OB阳性。棕色粪便混有或粘有血迹,出血多来乙状结肠、直肠或肛门;大量鲜红色血液,提示出血来自结肠;栗色粪便提示出血位于右侧结肠或小肠;无痛性大量出血,通常提示憩室或血管扩张出血;出血性腹泻伴有腹部绞痛、急迫感或里急后重,是肠道炎性疾病或缺血性结肠炎的特点。出血量少时,可表现为大便颜色正常,但OB阳性。
呕吐物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出血呕吐物多为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大量出血可见鲜血或有血块,OB阳性。
肾功能
排除肾脏病变情况下,血清尿素(BUN)略高于基础值,肌酐(Cr)正常。BUN、Cr显著升高应考虑其他可能的病变。血清BUN对判断肠道出血有一定意义。一次出血数小时后血清BUN开始上升,1~2d内达高峰,3~4d降至正常。若持续升高提示再次出血或出血未止,上消化道出血时血BUN/血Cr25。临床上若无活动性出血的证据,BUN持续升高,可考虑是否为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并发肾衰竭。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BI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白蛋白(ALB)降低应考虑严重肝脏疾患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如肝硬化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异常也是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主要有PT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降低。
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