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饮食调养 >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肢体动脉闭塞
一、疾病概念
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包括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诊断和治疗延误,轻者肢体丧失,重者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急性动脉栓塞典型的症状表现为“5P征”:疼痛、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栓塞的位置、程度、继发性血栓形成多少,以及以前是否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引起动脉狭窄,还有侧支循环情况。
二、治疗原则
四肢主要动脉干的栓塞,应该在肢体未出现坏死前尽早手术,以恢复肢体的血流,有时还需作小腿筋膜切开术等。如肢体已坏死,等坏死平面出现后,作截肢或截趾;若无抗凝溶栓禁忌,入院后立即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可行:
(一)外科治疗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血管内膜剥脱术。
(二)腔内治疗经皮球囊导管扩张和必要的内支架植入术、置管溶栓术等。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均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让患者了解只有尽快手术重建血流才能挽救、保存肢体,并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和拖延的风险性,并向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信心,配合医务人员,接受治疗。
2.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禁冷、热敷及按摩,注意保暖。
3.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急查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化验、肝肾功能检查及手术野备皮等。
(二)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动脉栓塞病例,应定期检测电解质,记录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2.患肢护理术后患肢平置,保暖,避免患肢受到寒冷、潮湿等不良刺激。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疼痛麻木感减轻或消失,皮肢温暖,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表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
3.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林、尿激酶等行抗凝、溶栓治疗,用药期间,应同时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衄或牙龈出血,有无伤口渗血或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根据用药时间,按时监测PT,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或酌情给予抗纤溶酶药物,以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4.功能锻炼早期运动可预防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护士应指导患者完成术后肢体功能锻炼,鼓励卧床患者做足背伸曲动作,借腓肠肌群的收缩、“肌泵”作用,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对能行走的患者可依靠拐杖,每天活动患肢及身体各部位肌肉,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行走训练。
5.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注意平衡饮食,避免过饱、多食。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肢体远端缺血、坏死术中取栓不尽、血流冲击可使小的栓子进入远端肢体血管,严重者可致远端肢体缺血坏死。术后重点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2.再灌注损伤肢体缺血时间愈长,术后闭塞血管血流恢复愈好,产生的再灌注损伤就越严重。如小腿的骨筋膜室综合症,急性肾功能不全等。要观察肢体尤其是小腿的张力、颜色,尿量、尿液颜色以及肾功能指标等。必要时行筋膜切开减压、床旁透析等治疗。
3.再发动脉栓塞尤其是房颤合并心房栓子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再发脑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注意观察相应症状、体征,如:生命体征、语言能力、肢体肌力,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
(四)出院指导
1.康复指导活动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戒烟告知患者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的损害,劝其戒烟。有糖尿病者,运动前要进食,以防低血糖发生。
3.饮食指导少饮或不饮咖啡、浓茶、酒等不利于血液循环的刺激性饮料,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4.遵医嘱规律服用抗凝、抗血小板祛聚等药物,应嘱患者注意出血倾向及定期检测凝血功能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