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饮食调养 > 2013年劳动力范围将迎来转折点
2013年劳动力范围将迎来转折点
2013年劳动力范围将迎来转折点
2012年,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和国内基建投资减速、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因素拖累,我国经济增速出现逐季趋缓态势。受此影响,就业压力有增大迹象,就业市场求人倍率出现下滑,特别是东部地区就业有所萎缩。不过,就业市场整体依然保持安稳,政府新增就业目标提早逾额完成,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解雇工人和农民工返乡等现象。展望2013年,我国劳动力供给范围和结构将继续产生变化,整体劳动力范围将迎来转折点,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人口将继续下滑,大学生就业将继续面临较大压力,农民工就业压力将有所减小。 1、2012年就业的基本特点 2012年整体而言,我国就业情势整体仍然保持安稳。 城镇就业情势整体保持安稳,近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 2012年城镇就业情势整体安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3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是16867万人,同比增长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继续保持安稳。 近期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压力有所加大。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3季度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人数同比增长5.5,而市场需求人数同比增长3.6。不平衡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增长导致就业压力有所加大,反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指标??求人倍率出现下滑。劳动力的求人倍率3季度为1.05,与2季度持平,较一季度着落0.03,较上年同期上升0.01。 东部地区就业增长趋缓,中西部增长较快 从地区看,前3季度,流向中西部地区的6个月以上外出农民工分别增长了5.5和5.6,比东部地区增幅高4个百分点。由于东部地区2012年经济增速显著放缓,月东部的11个省市新增就业人数增幅比上年同期着落0.33。但中西部发展较快,带动中西部就业增长,中西部就业人数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其中,中部新增就业同比增长7,西部同比增长14。 就业行业结构出现变化,制造业用人需求增速放缓 从行业看,制造业创造了32.5的企业用人需求,所占比重最大。由于制造业减速明显,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而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增长较快。整体来看,企业用工范围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裁员现象。由于制造业减速明显,对农民工就业造成一定压力,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 从求职人员学历看,由于中国当前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层次制约,和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压力,目前不同学历的求职人员就业情势分化较为明显。3季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人倍率为1.08,高中1.09,职高、技校和中专1.34,大专0.96,大学1.04,同时3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4,这反映出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有较大压力。 从劳动者技能等级看,3季度,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2.7,主要集中在低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为45.1。从求职看,51.7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低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为46.5,技能人才的供求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术人员。整体来看,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整体出现短缺的情况,3季度,初、中和高级技术职务人才求人倍率分别为1.5、1.7和2.37,高级技能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 中年以上劳动力供给增长较快治白癜风哪一个医院最好,高年龄劳动者就业压力较大 从劳动者年龄来看,当前劳动力的供需主要集中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岁劳动力占总求职人数的91,占劳动力总需求人数的94。但由于我国当前居民的年龄结构,中年以上劳动力供给相对增长较快,2季度45岁以上劳动力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19。由于年龄较大的劳动者相对劳动技能不足,学习能力较差,企业一般倾向于雇用青壮年劳动者,因此高年龄劳动者就业压力较大。截止到3季度,岁、岁、岁、45岁以上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00、1.17、1.08和0.74,高年龄劳动力就业压力明显较大。 2、2013年就业情势展望 2013年,国内外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预计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这会继续带来对劳动力的稳定需求。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拐点性变化,总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将到达顶峰,以后开始萎缩,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就业压力预计将会逐步得到减缓。 劳动力需求 第一,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整体来看,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当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有益因素逐渐增多,预计比2012年将有所改进。 同时,国际经济在2013年仍然面临诸多可能的不利因素:美国政府减税政策到期终止,同时削减赤字计划开始实行,会导致美国财政政策大幅收紧,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区域政治经济不稳定,东亚地区政治关系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在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大幅宽松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可能推高全球通胀,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可能较大。 第二,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安稳增长。2013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安稳增长。经济增长的有益因素增多:1是2013年是“125”计划的中期评估年,计划的加速实行将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新1届政府上任,政绩要求迫使稳增长政策措施将加速贯彻实施;2是货币和财政调控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仍处在较高水平,同时通货膨胀水平较低,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同时当前财政赤字率仍较低,减税和增支空间仍然较大;3是我国对外投资加快,有助于带动相干设备出口的增加,另外随着欧债危机的减缓,对欧外贸出口将可能恢复增长。 我国经济在2013年面临的不利因素有: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与东南亚等国家的产业竞争继续加重,部分产业将向国外转移,而产业升级困难较大等。 上述国内外经济环境表明,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安稳较快增长,有助于带动劳动力需求的稳步增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对高技能人才、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仍将比较旺盛。 劳动力供给 第一,总劳动人口范围拐点到来,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安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而同时,整体劳动力供给在“125”期间,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2013年,预计我国总劳动年龄人口将到达10.0291亿人的顶峰,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这一方面意味着2013年劳动力供给仍然很大,就业压力照旧较大,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由于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未来就业压力将逐步缩小,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的范围将加深并扩大。 第二,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范围加速下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就业行业、区域和层次有明显不同,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比中老年劳动力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使得雇主更愿意雇用青壮年劳动力,而不愿意雇用年纪较大,知识、技能水平不足的劳动力。以广东为例,据调查,35岁以下员工是广东企业在职职工的主体,占在职职工总量的70.1,其中岁职工占40.5,24岁及以下占29.6。我们计算和预测了未来青壮年劳动力的变动趋势,发现新增劳动人口在2010年已到达顶峰,以后开始了十分快速的下滑,2013年新增20岁劳动人口为2077万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从2000年就开始了着落的进程,并且着落速度在逐渐提高,2012年轻壮年劳动力人口为4.2027亿人,2013年将下降到4.1714亿人;而36岁以上劳动力范围在“125”期间将继续上升。由于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严重依赖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人口的下滑部分解释了为什么2003年后东南沿海会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 未来,随着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人口范围的延续下滑,就业市场将产生一些变化,1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工资相对其他年龄人口可能加速上涨;2是企业不能不增加中年以上劳动力的雇用。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流动性,而中年以上劳动力流动性相对较差,加上劳动力供应紧张和用工本钱上升,将会迫使部分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我国自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数量经历了空前的增长。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2001年,各个学历的求人倍率中大学生的求人倍率最高,超出其他学历平均求人倍率14,而现在各个学历的求人倍率中大学生的求人倍率仅为其他各学历求人倍率均值的80。 预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700万人左右,“125”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每一年将增长3左右,这比“115”期间年均13.6的毕业生增长率大幅着落。因此,中长期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得到逐步减缓。但同时,当前巨大的毕业生范围与放缓的经济形势对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造成很大压力,需要教育等相干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 第四,农村可供转移剩余劳动力延续减少。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医治白癜风的特效药012》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活动人口数量已到达2.3亿人,其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事实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学习能力更强,劳动效率更高,大多已被收入更高的非农产业吸收,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是留守中老年人和妇女,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家庭和劳动技能限制,相对更加难以转移。未来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有两种途径,1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农村新生劳动力,而由于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人口已开始延续下滑,这部分劳动力会愈来愈少;2是由于农业技术进步,机械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和节约,这部分劳动力潜力也并不大。总之,未来农业可供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将延续减少,农民工就业压力将继续减小。 综上所述,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变化,预计2013年整体就业压力将继续得到减缓,同时劳动力的收入将继续快速增长,有可能继续超过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继续得到提高。 3、提高就业质量优化教育结构 下落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 当前,由于宏观经济减速,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处于低位,同时货币和财政调控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因此稳增长调控政策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稳定经济增长,减缓就业压力。同时,调结构要与稳增长并重,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去依托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的增长已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应逐步淡化经济增长数量目标,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度重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加强教育结构优化调解 当前,我国不同学历和不同劳动技能等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分化明显,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缺口较大,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较大,这说明当前大学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匹配,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技能等级劳动者。应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加强教育结构的优化调解。1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优化高校教育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束缚高校招生范围,避免招生范围继续过快扩大;2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3是建立学习型社会,以工作单位为基础,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加强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力由非正式就业向正式就业转变 我国就业市场中大量劳动者与雇主没有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成为非正式就业。从劳动者角度而言,非正式就业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工作不稳定,劳动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切身权益得不到保障;从雇主角度而言,非正式就业一定程度上下落了企业本钱,但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的束缚,劳动者流动性大,企业因此不愿给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下落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未来要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实行和规范,促进劳动力由非正式就业向正式就业转变。 加强自雇佣劳动者的扶持与保护,促进其规范发展 自雇佣是当前我国劳动者自食其力谋生的重要手段,自雇佣的成分复杂,许多居民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在正式部门取得稳定的工作,只能选择自我雇佣,以个体商户、私营小企业等情势占多数。自雇佣在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许多规章制度限制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未来要加强对个体商户等情势的自雇佣劳动者的扶持与保护,对他们的政策应以引导和规范为(博客,微博)主,而不是限制和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