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饮食调养 > 心讲座齐晓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优先处

心讲座齐晓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优先处



白癜风病因都有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_4967604.html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用于ACS患者PCI术后的抗栓治疗,然而随着抗栓治疗人群基数加大,与之相关的消化道出血(GIB)事件也逐渐增多,因此抗栓治疗中的出血风险不容忽视。在近期举办的第五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上,医院的齐晓勇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围绕“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优先处理出血还是优先行血运重建?”做了精彩阐述。

ACS合并GIB增加死亡风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版)指出,STEMI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包括高龄、女性、Killip分级Ⅱ~Ⅳ级、既往心肌梗死史、房颤、前壁心肌梗死、肺部啰音、收缩压<mmHg、心率>次/分、糖尿病、cTn明显升高等。溶栓失败、伴右室心肌梗死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下壁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大。年发表于Chest上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入住ICU的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0%~25%发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15%~20%。年一项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的研究纳入7,例ACS患者,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UGIB)组30天内死亡风险增加6.6倍,1年内死亡风险增加4倍。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Pooled分析(PooledAnalysis)证明BARC≥3型出血,预测PCI术后死亡价值高。该Pooled分析共入选6项研究、纳入12,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研究结果表明,PCI术后BRAC出血≥3级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其30天、30天-1年以及1年内总死亡率分别为4%、6.2%和10.2%(图1)。

图1.Pooled分析30天、30天-1年以及1年内总死亡率

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

UGIB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评估、内镜检查以及风险评分。1.活动性出血的临床判断实验室检查提示,ACS患者临床中有以下症候为活动性出血。

(1)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呕吐物里呈鲜红色或排出暗红血便,或伴有肠鸣音活跃。

(2)经快速输血输液,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而又再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又再下降。(3)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与Hct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4)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5)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2.内镜检查

(1)急性心梗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推荐监护下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内镜检查,并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

(2)有循环衰竭征象的患者如HR>次/分,收缩压<90mmHg或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血红蛋白<50g/L等,应于监护病房先纠正循环衰竭后再行内镜检查。(3)尽早明确出血部位,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为评估再出血提供危险分层依据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信息。3.风险评分

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分包括Blatchford评分、Rockalla评分、Forrest分级等。其中后两者评分与内镜评估相关。

(1)Blatchford评分

初始评估采用Blatchford评分,其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评分可在内镜检查前预判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输血、内镜检查或手术等干预措施。图为Blatchford评分细则,0~6分为低危组,>6分为高危组。(图2)

图2.Blatchford评分标准

(2)Forrest分级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相关指南推荐,对Forrest分级Ⅰa~Ⅱ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图3)。

图3.Forrest分级的出血病变内镜下表现

(3)Rockalla评分

内镜检查后结合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等进行Rockalla评分,以评估患者的病死率,其取值范围为0~11分(图3)。Rockalla评分<5分,继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0~2分为低危,3~4分为中危);Rockalla评分≥5分,停用阿司匹林,争取两周内恢复阿司匹林治疗。

图3.Rockalla评分标准

ACS合并UGIB的PCI选择策略——病例解析

病例1:消化道出血合并下壁NSTEMI

患者男,45岁

主诉:因黑便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1g/L,生命体征平稳。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出血,予制酸止血治疗。入院后第二天黑便后,出现剧烈胸痛伴大汗,持续1小时不缓解。心电图检查:下壁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辅助检查示心脏生物标记物明显升高。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下壁NSTEMI。

病例分析:(1)胃镜示糜烂性胃炎出血,血色素明显下降,再次出血风险高。(2)心肌梗死原因不除外血/氧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非真正的局部血栓形成,持续的不能短时纠正的供需矛盾同样引起严重的胸痛和心肌坏死。(3)考虑到该患者是低血红蛋白、低血容量诱发的下壁心梗,血流动力学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可以控制出血后择期PCI。

治疗策略:(1)迅速纠正贫血,改善患者冠脉灌注,避免心肌进一步缺血坏死;(2)立即纠正上消化道大出血,积极制酸,保护胃黏膜;(3)择期PCI,如果心梗进展明显,进行急诊PCI治疗。

病例2:GIB合并前壁心梗患者男,60岁

主诉:因间歇性上腹痛12小时,呕血6小时入院。体格检查:BP90/50mmHg,HR次/分。辅助检查示V1-V6ST段抬高,Hb93g/L,心脏生物标记物明显升高。初步判断UGIB合并广泛前壁STEMI,伴休克。

病例分析:(1)相关指南提示,伴消化道出血,PCI治疗属相对禁忌证。该患者心源性休克风险明显高于消化道出血,行急诊PCI利大于弊。(2)PCI是为了开通血流,PTCA可恢复远端血流TIMI2-3级,如需要植入支架,选用裸支架。(3)术后需注意多方面问题,包括抗栓治疗(出血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胃镜检查、输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

治疗过程:(1)输血和PPI治疗,急诊PCI在LAD中植入支架1枚。(2)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禁食,但患者出血不止,并出现黑便、呕血。停用肝素及任何抗凝药物的使用,拟病情平稳后胃镜下治疗。(3)术后第二天支架内血栓形成,行急诊球囊扩张术。而后立即给予胃镜检查,示Ⅰb型(应激性溃疡、胃黏膜糜烂、可见活动出血点,电灼止血)。应用大剂量PPI、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24小时。(4)术后出血逐渐控制,10天便潜血转阴,患者无心绞痛,ECG示V1-V6T波倒置,心功能正常,2周病情稳定后出院。

总结

STEMI患者合并UGIB还可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判断处理GIB和行PCI的优先级:血流动力不稳定或伴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尤其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应优先处理GIB;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先借助内镜下止血再行PCI。PCI术中应注意冠脉内溶栓和手术时间的控制,抗栓药优选比伐卢定,不与GPⅡb/Ⅲa拮抗剂联用,否则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qew.com/ysty/10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