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疾病危害 > 原创黄疸的中医治疗上
原创黄疸的中医治疗上
(图:为授课PPT截图)
黄疸,现代医学认为是一个症状或者体征,但是中医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到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因此,今天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和大家来共同学习黄疸相关的中医知识。
(图:为授课PPT截图)
一黄疸的定义及沿革:
首先,我们看看黄疸的基本定义: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图:尹周安老师授课现场)
病因:
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内外因素均可以导致黄疸的产生。外在因素强调湿热及(或)疫毒之邪,中医在最早只是认识到“诸黄所得,从湿得之”,后来逐渐发现部分黄疸患者有“相互染疫,发病不分男女,老幼”等疫病的特点,故将“疫毒”纳入黄疸外感因素之中,与现代医学的肝炎病毒导致的黄疸非常吻合。
(图:来自网络)
在内因当中,中医认为酒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皆可以导致黄疸的产生或者加重黄疸的病情。
古人提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耗散其精,年半百而衰矣!现代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皆与过度饮酒,嗜食膏粱厚味密切相关。
(图:图片来自网络)
病位:黄疸的病位首先在肝胆,从病名的“疸”就可以看出,文以载道,古人总是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但是中医认为,黄疸病位除开在肝胆之外,还关乎脾胃。因为湿热疫毒之邪,从外进入人体,直趋中道,内归脾胃。从临床表现来看,诸多黄疸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腻油,腹胀等脾胃症状。在治疗上也多从脾胃论治而获效。
主要临床表现
三黄: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身黄尤为重要。年纪大了,有些人眼睛巩膜也偏黄,这不是“黄疸”,这是“人老珠黄”,是脂肪堆积。“三黄”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不难。
(图:为授课PPT截图)
沿革:
我们只有了解了前人在黄疸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
汉代·张仲景--专列黄疸专篇及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提出“急黄”。
《外台秘要》引《必效》“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最早实验检测的比色法;
元代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发黄》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图:尹周安老师授课现场)
二辨证要点:
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黄疸的辨证要点,我将前人的有关黄疸辨证的一些知识进行了总结,概括如下:
(图:为授课PPT截图)
1首辨阴黄、阳黄
古人云:察色按脉,首辨阴阳,黄疸疾病也不例外。对于黄疸而言,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辨别呢?可以从皮肤的色泽,舌苔的厚薄及颜色,脉象,甚至参考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
皮肤黄而色泽鲜明者,舌红苔黄者,脉数者,多为阳黄;
皮肤黄而色泽晦暗,舌淡,苔白者,脉缓者,多为阴黄。
这是传统的中医辨别阴黄、阳黄的方法。
近代有些中医结合医家,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辨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吴雄志老师提出的“直接胆红素升高(不伴有感染)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脉象往往偏缓,多阴黄。如果伴有感染时,脉象就会变快,提示湿郁化热,也可以表现为阳黄;间接胆红素升高时,交感神经兴奋,脉多数,多为阳黄。”(大家可以参考:吴雄志,陈丹发表的《黄疸证型客观化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5卷9期,-页。)
2辨黄疸病情轻重,转归及预后:
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黄疸的病情轻重及转归、预后与人体的正气及邪气强弱盛衰有关。(图:授课PPT截图)
一般而言:
阳黄易治,阴黄难除,疫黄最险(动血、动风、闭窍);
一般而言,阳黄提示人体正气充足,阳气较甚,治疗采用清热祛湿解毒之法可以很快终止病情而向愈;阴黄提示人体阳气不足,现代医学提示免疫力低下,病情迁延不愈;疫黄(重症肝炎)起病急,传变快,变证多(容易出现动血、动风、甚至闭窍),现代医学重症肝炎合并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扑翼样震颤等等,即是明证。
阳黄热化可以成疫黄,寒化为阴黄;
阳黄患者,过用苦寒之品,有可能伤及脾胃阳气而湿从寒化而转化为阴黄,一旦转入阴黄,提示病情加重,因此治疗上要注意人体正气而选择合适的处方,不可一味清热解毒。
黄疸久治不愈甚至成鼓胀、积聚:
黄疸患者由于失治误治,久治不愈就会并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失代偿而出现肝腹水,中医称之为鼓胀,部分患者甚至癌变,形成原发性肝癌,中医多属于积聚范畴。
(文字整理未完待续,敬请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