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症状诊断 > 每日一药大黄泻下药1仲景药物学
每日一药大黄泻下药1仲景药物学
每日一药大黄泻下药1仲景药物学
本类药物有泻下通便作用,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屎,以及体内积水、停饮和有害物质,主要用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大黄
大黄为廖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主治:
1.泻下攻积
本品苦寒,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本经》),“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医学衷中参西录》),为通腑攻下要药,素有“将军”之号。“专治不大便”(《医学启源》)及“实热燥结,潮热谵语”(《名医别录》)。如三承气汤(调胃及大、小承气汤)中均以大黄为主,荡涤胃肠实热内结;麻子仁丸治燥热津亏之便秘,大黄附子汤治寒实内结之便秘等,方中均用大黄以泻下攻积。
2.活血祛瘀
本品入血分,“主下瘀血”(《本经》),凡血滞诸疾,无论新瘀、宿瘀均可运用。如治“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之下瘀血汤,治膀胱蓄血“少腹急结如狂”之抵当汤,治干血痨“两目黯黑、肌肤甲错”之大黄蟅虫丸等方中均用大黄,并与桃仁合用,以逐血中之瘀滞。《医碥》指出:“凡血妄行瘀蓄,必用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盖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深得仲景用药之要旨。
3.泻火凉血
大黄苦寒沉降,能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如大黄甘草汤治胃热上冲之胃反“食已即吐”,泻心汤治邪热壅盛之“吐血、衄血”等,皆取其泻火凉血止血之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要”,又说,大黄“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治吐衄”。《血证论》指出:大黄“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证诸临床,用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确有卓效。
4.清泻湿热
《本草正》谓:“大黄性速善走,直达下焦,……可从小便以导湿热”,而达退黄疗疽之用。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方中皆用大黄。仲景在茵陈蒿汤方下指出“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可知大黄之用不在攻下,而在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湿热一泻,则发黄自愈。
用量用法:
仲景用大黄计30方,其中论及药量者23方,注明炮制者10方。
1.用量
最大6两,最小1两,一般传统用量为4两。综观仲景用大黄,凡作攻下,用量较大;若兼挟他证,若用作泻热,用量较小;若用作化瘀,其用量当视病情而定,病情较急者,用量则大;病情较缓者,用量则小。目前临床常用量为3~12g。
2.炮制
大黄有酒洗与生用之别。《汤液本草》谓:“大黄……以苦泄之性峻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迹不至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中,俱用酒浸,惟少阳阳明为一下经,故小承气汤中不用酒浸也。杂方有生用者,有里裹蒸熟者,其制不等。”《古今名医方论》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按《中国药典》规定,大黄的炮制品主要有4种:生大黄泻下力强,酒大黄活血祛瘀,熟大黄泻火解毒,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目前临床均按此运用。
3.用法
主要有泡服、后下、同煎3种。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之大黄用麻沸汤渍服(即用滚开水泡服),义在清热以消痞,不在泻下以祛实。大承气汤中大黄后纳(即后下),义在泻下取其峻。小承气汤中大黄与诸药同煎,义在泻下取其缓。《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下,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四钱。”
使用注意:
1.脾虚者慎用
仲景指出“太阴为病,脉弱;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本草正义》谓:大黄“其味大苦,最伤胃气,胃弱者得之,无不减食,且不知味,苟非湿热蕴结,不得轻率采用”。说明脾胃虚弱之人,当慎用大黄。
2.肠痈脓已成者慎用
仲景在大黄牡丹汤条中指出:“脓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方后又说“有脓当下”,从现代临床来看,肠痈无论脓成与否,均可使用大黄。
3.大黄为峻下逐瘀之品
现代临床对妇女怀孕期,月经期多慎用或忌用。又因其色素易从乳汁中排泄,导致婴幼儿不明原因的腹泻,故哺乳期妇女亦不宜使用大黄。
药理研究: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如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及番泻苷A,B,C,D,E,F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泻下、止血、利胆、抗病原微生物、促进胰腺分泌、降脂减肥、抗肿瘤、抗衰老等[1]。
临床运用:
1.上消化道出血
用生大黄粉或片,每次3g,每日2~4次口服,据余例临床观察,止血有效率达95%以上,止血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5天,平均32小时~2.1天。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无论虚证、实证,同样有效[2]。
2.急性胰腺炎
用生大黄30~60g,水煎服,1~2小时1次,每日5~8次,配合对症治疗。共观察例,痊愈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3]。
3.急性胆囊炎
用大黄(30~60g)煎剂,每1~2小时服1次,直至排便5~6次,腹痛等症状减轻后,逐渐减量。治疗10例,服药后1~2天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其疗效不亚于复方[4]。
4.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生大黄50g(儿童酌减)煎成汤剂至ml,每日1次顿服。连服6天为1疗程。治疗80例,退黄总有效率98.81%,肝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95%[5]。
5.肠梗阻
生大黄研末,每次9g(老幼减半),用开水冲服或胃管注人,日2次,治疗44例,一般用药1~3次,4~24小时内患者可排气、排便,诸症缓解,胃肠功能恢复[6]。
6.手术后腹胀
生大黄粉30g用ml温开水调和做保留灌肠,观察90例。结果:显效69例,好转17例,无效4例量[7]。
7.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用生大黄24~30g,每日2~3次煎服,共观察14例。其中痊愈11例。一般于服药2~6次后,腹痛明显缓解,中毒症状改善,大便渐转为稀水样便[8]。
8.阑尾脓肿
大黄粉g,冰片10g,用米醋调匀,外敷包块处,1~2日换药1次。并配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81例,显效68例,好转3例,恶化10例,总有效率89.4%。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9]。
9.化脓性扁桃体炎
生大黄6~9g,用开水~ml泡服,服完2小时后,再用原药泡服1次。结果:48小时内扁桃体病灶减轻者21例,消失者6例;72小时内减轻者5例,消失者21例;72~69小时内减轻者2例,消失者5例,总有效率为%[10]。
10.流行性腮腺炎
用生大黄3~4g,研末,醋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治疗26例,痊愈14例,好转12例,一般用药3日有效[11]。
11.排卵功能失调
大黄烘干研末装胶囊,每次1g,每日2次,于月经干净后服药,连用3~6个月,治疗70例。结果:排卵5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12]。
12.高脂血症
大黄粉1~1.5g/d,分3~4次服。治疗30天后复查,其中21例胆固醇平均下降30mg%,22例甘油三脂平均下降44mg%。10例继服30天后,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平均值分别由mg%,mg%降至mg%,mg%。提示用药2个疗程(1个月为1疗程)的降脂效果较好[13]。
13.慢性前列腺炎
取生大黄50g,加水ml,煎取ml,熏洗会阴部。待药液不烫手时,再用毛巾浸液擦洗会阴部。并配合局部按摩,治疗60例,痊愈56例,显效3例,无效1例[14]。
此外,大黄还可用治肾功能衰竭[15]、烧伤[16]、肥胖症[17]、胆石病[18]、乳腺炎[19]、闭经[20]、小儿厌食症[21]、带状疤疹[22]等多种病证。
不良反应:
大黄毒性较低,安全系数较高,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岖吐、皮疹等,一般较轻微,无须处理[2]。有报道,给大鼠连续用药3~9个月,可引起甲状腺瘤样变化以及肝组织退行性变化等,提示大黄不宜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61;
[2]周祯祥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67;
[3]焦东海,《上海中医药杂志》,,(7):1;
[4]焦东海,《陕西中医药》,,(3):13;
[5]吴才贤等,《中西医结合杂志》,,(2):88;
[6]陈加龙,《陕西中医》,,(8):33;
[7]赵纬波,《河南中医》,,(4):35;
[8]周建宜,《福建中医药》,,(1):36;
[9]贺文仔,《上海中医药杂志》,,(7):31;
[10]孙绍民,《中西医结合杂志》,,(5):;
[11]苏日俊,《中西医结合杂志》,,(11):;
[12]刘宛华,《中医杂志》,,(4):34;
[13]游金银,《福建中医药》,,(1):19;
[14]邓声华,《浙江中医杂志》,,(11):;
[15]吴光华,《中医》,,(1):54;
[16]伍俊华,《湖北中医杂志》,,(3):21;
[17]华宝芬,《上海中医药杂志》,,(6):32;
[18]徐松珍,《四川中医》,,(7):29;
[19]肖伍华,《四川中医》,,(5):25;
[20]张玉红,《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4):;
[21]吴敏等,《中医杂志》,,(12):18;
[22]马传项,《上海中医药杂志》,,(6):16。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