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上消化道出血 > 症状体现 > 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



基本情况

患者男,79岁,“高血压,痛风”病史10余年,不规则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病史4年余,长期予氯吡格雷50mgq.d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斑块、强心、利尿等治疗。“慢性胃炎”病史3年余,不规律服用保胃药。入院后同期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肺气肿、肺结节、焦虑障碍”。无药物过敏史。

不良反应过程描述及处理情况

患者年2月13日出现腹胀,黑便。4月14日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3.71×/L↓,血红蛋白含量(HGB)g/L↓,显示轻度贫血。4月30日至5月13日予氯吡格雷75mgq.d+阿司匹林0.1q.d抗血小板。5月6日患者于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5月13日行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PCI术。5月16日血常规:RBC3.61×/L↓,HGBg/L↓。由于患者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为中间代谢型,将氯吡格雷更改替格瑞洛90mgb.i.d。5月18日患者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0.1gq.d、替格瑞洛90mgb.i.d、阿托伐他汀钙片、曲美他嗪、呋塞米;螺内酯、地高辛”等药物治疗,同时加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7月2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呕血1次,量约ml,含胃内容物,排黑便1次量约g,伴腹胀、乏力、口干、出冷汗,伴胸闷、气喘、气促。7月3日就诊我院急诊科,临床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查血常规:HGB85g/L↓。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予止血、抑酸、补液等治疗后未再出现呕血、排黑便。7.7复查血常规:RBC2.48×/L↓,HGB76g/L↓,入消化内科后给予泮托拉唑抑酸、保胃,地高辛强心,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稳定斑块,低分子肝素抗凝,呋塞米、螺内酯利尿,蔗糖铁补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7月12日排黑便1次,量约50g,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复查血常规:HGB85g/L↓,考虑为肠道淤积血液排出的可能。7月13日后无再排黑便、呕血,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患者PCI术后未满1年,需予抗血小板治疗,鉴于目前消化道出血已止,故予加用阿司匹林0.1q.d。

因果关系分析

本例患者为79岁的老年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后出现黑便,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由于病情需要将氯吡格雷增加至75mg,同时加用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之后将氯吡格雷更改为替格瑞洛。一个多月后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呕血,临床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暂停抗血小板药物入院治疗后好转出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的使用与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因此该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抗血小板药物引起。

讨论

阿司匹林既可直接刺激消化道粘膜导致消化道粘膜损伤,还可通过环氧化酶的作用,刺激前列腺素合成,影响到胃粘膜正常的血流量、PH和粘液分泌等,降低整个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氯吡咯雷、替格瑞洛是非竞争性ADP受体抑制剂,它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而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释放,此外也对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两种因素均可导致新生血管减少,胃肠粘膜损伤修复受阻,最终使消化道损伤加剧,消化道出血。LanasA等通过一项最新病例对照的研究,结果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出血较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风险增加7倍。

本例患者为高龄男性患者,既往有胃炎病史,属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虽然预防性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但还是出现了HGB缓慢下降,甚至便血。在双抗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了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PCI术后才一个多月,在权衡出血和血栓的风险,先暂停抗血小板药物,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积极予以制酸、护胃等治疗,消化道出血症状控制后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因此应常规询问患者出血相关问题,以预防为主。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HGB、疾病状况及合并用药等情况。评估后如果属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患者,则要检测Hp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果属于低风险但伴随出血高风险因素,均应预防性使用PPI或H2RA。

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黏膜损伤机理及预防

--年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nbqew.com/zztx/949.html